历史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>关于景区>历史文化

      

    石湖相传吴越春秋时已为巨浸。越人掘溪进兵,横截山脚,凿石开渠以通苏州,故名石湖。相传吴越争霸之时,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,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。石湖东面有越来溪,溪上有座越城桥,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,屯兵士城而得名。

 

    在宋代之前,石湖之名不显,自南宋范成大隐居于此,宋孝宗赐书“石湖”两字以后(今拓片存苏州博物馆),从此石湖名闻天下。石湖有宝贵的古文化遗址、丰富的历史史迹、历代众多寺庙、祠堂、书院、山庄、别墅、园亭、石坊、桥梁和墓冢。还有历代有关石湖的著名文人的诗词、书画、石刻和记载。

 

    在《吴郡志》、《苏州府志》和《吴县志》等地方志中对石湖和横山有较详细的记叙外,还有《太湖备考》、《石湖志略》、《横山志略》、《尧峰山志》等山湖专著。唐代的李白、白居易、皮日休、陆龟蒙及杨惠之(唐代塑圣,系石湖吴山人),宋代的范成大、周必大、杨万里,元代的怀素、郑天祐,明代的高启、吴宽、莫震、王鏊、申时行、袁宏道、清代的乾隆帝、叶燮、汪琬、张大纯等均有诗词游记。明代著名的吴门画家沈周作《渔庄村店图》并写诗:“渔庄蟹舍一丛丛,湖上成竹似画中”。文征明绘《石湖图卷》并诗三首。明画家盛茂烨作《石湖烟雨图》。在《江南名胜录》、《盛世滋生图》和《南巡盛典》也都有关于石湖的图卷。

 


 

历史切片:品鉴石湖沧桑之变

 

    原始社会:已经成为湖泊

    关于石湖的由来,《苏州词典》记载了一个充满“杀气”的说法,2500年前春秋末期,越王勾践派兵偷袭吴国。从上方山东侧挖河挺进,当挖到越来溪中段时,因为水域开阔,底下又全是石头(原文叫“湖底皆石”),所以这里就被称为石湖了。如果这样的说法确实,那么,石湖的年龄应该有2500岁。然而,石湖围垦和清淤时,没发现湖底都是石头的现象,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挑战。

    与此同时,2003年10月石湖淤泥里发现的“奇石”,进一步动摇这种说法。这些“奇石”有的像含铁质的石棍,有的像带孔的炼铁炉渣。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研究后认为,这些“奇石”是陨石撞击太湖的直接物证。专家从时间上推断,这一撞击应该形成于原始社会,距今至少四五千年。蒯元林认为,那石湖形成的时间应该更早。

 

    春秋末期:吴越筑城对垒

    越国挖出石湖的说法动摇,但越国和吴国对垒的事实却不容怀疑。直到今天,石湖旁还留有越城遗址,遗址西侧还有吴城遗址,这些就是直接物证。越城位于越来溪东侧,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遗址范围南北长450米,东西宽400米,面积近18万平方米。

 

    南北朝:文学家顾野王归葬

    一千年后的南北朝时期,文学家顾野王(公元519-581年)归葬石湖边。因编写了最早的楷书字典《玉篇》,顾野王被誉为“楷书宗师”。根据《顾氏宗谱》记载,江南顾氏像清代的思想家顾炎武、当代的科学家顾翼东等名人,都是顾野王的后代。按今天的地图看,顾野王的墓在现国际教育园苏州市职业大学致能大道北端东侧。这个墓已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墓区面积50平方米,封土直径10米,高约1.5米。最吸引人眼球的,是墓上大大小小的十余块石头。民间相传,其实两块棱角分明的铁褐色石头是陨石,所以这个坟也称“落星坟”。顾野王去世十年后的隋朝开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,苏州城搬迁到石湖旁,石湖边一下成了繁华的新城,直到唐朝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,随着苏州城重新迁回原址,石湖才重新归于宁静。

 

    北宋时期:开始改叫石湖

    不过,一开始石湖并不叫石湖。宋朝之前,这里可能叫“南湖”或“城南湖”。那怎么会改名叫石湖的呢?明代莫震撰、莫旦补的《石湖志》中的一段资料中提到:“莫舍村……正锁石湖南口……”; 又说:“莫舍,《(莫氏)族谱序》云:始祖乃湖州溪上大姓,宋绍圣间赘于吴江县范隅乡一都石湖之滨,地名石舍。子孙蕃衍,满村皆莫姓,所居遂改称莫舍。”

    从上述两条可知,“石湖”南端西侧入太湖通道处的村落古代叫“石舍”,由此推断,石湖很可能是因为“石舍”村而得名的。后来北宋绍圣年间(公元1094—1098年)莫姓入赘这里,子孙繁衍,到明朝编写《石湖志》的时候,全村都是姓莫的人,村名才改叫“莫舍”。

 

    南宋时期:范成大在这里养老

    自从宋孝宗(公元1163—1189年在位)写下“石湖”两字赐给范成大后,石湖开始名闻天下。当时,作为南宋著名政治家、田园诗人的范成大退居苏州,因为喜欢石湖的秀美风光,他在石湖边兴筑了乡村别墅,作为自己的养老住所,还写下了“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、不登行春,则与未始游者无异”的赞语,第一个为石湖做了个免费大广告。在这里,范成大饮酒作诗、采菊东篱,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。

 

    清朝中期:乾隆多次游石湖

    范成大之后,越来越多文人墨客、达官贵人造访石湖,明朝沈周、文徵明等书画家、文学家,都留有吟咏石湖的诗篇、文章。

    到清朝中期,乾隆皇帝竟也多次游览石湖,特别是乾隆第二次南巡,江苏巡抚尹继善在石湖大兴土木,还准备了石湖行馆、湖心亭供乾隆玩赏,这个场面,被当时的画家徐扬画在了《盛世滋生图》上。

 

    民国时期:绣神沈寿丈夫筑宅

    民国时期,石湖边又迎来了一位名人居住。那是1932年,书法家、著名刺绣大家沈寿的夫君余觉,以4200银元的价格购下范成大石湖别墅故址,建成他的乡间别墅———“渔庄”,自题“觉庵”,俗称“余庄”。渔庄临湖而筑,进入渔庄,可纵览石湖全湖风光。里面完全是典型的私家花园格局。

 

    “文革”期间:围湖造田变石河

    石湖长时间的湖泊风貌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被彻底颠覆。调查发现,石湖原有水面328公顷,“文革”期间,在“农业学大寨”、“以粮为纲”等思想指导下,石湖建成南北湖圩,83.7%的水面被围垦,造田2800多亩,水面仅剩58公顷,而且正常水位时航道两侧深度只有1.2—1.3米,许多仍称得上是水面的地方,也都被密密层层的水生植物覆盖着。就这样,本来不算小的石湖,变成“石河”。

 

    改革开放后:退田还湖

    1978年,苏州市园林处对石湖进行全面规划。1980年,石湖景区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的13景区之一。在第六、第七个五年计划中,各级政府拨出550万元专款用于石湖景区建设。1986年苏州市政府作出“退田还湖”的决定。当时规划在北石湖修筑南北向的越堤、东西向的石堤,将石湖水域分隔为北、东、南三部分。当年12月越堤完成,1988年2月石堤竣工。到这时候,北石湖3360亩水面全面恢复。

 

    21世纪:清淤、改造滨湖区域

    本世纪以来,我市又启动了一系列工程,进一步提升石湖的景观面貌。2002年石湖景区启动清淤工程,历时两年多,至2004年12月底基本完成东、北石湖的清淤工作,共清除淤泥土方400余万方。北石湖环湖景点建设也与清淤工程同步进行。

 

    2010年9月19日,石湖景区工程的“点睛之笔”———滨湖区域工程开工建设。

       

    2012年4月28日,石湖景区的滨湖区域免费对外开放。